走內涵發展的特色建設之路
高師院校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教師教育特色上。能否凸顯這一特色,不僅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與規格,也決定著高等師范院校在激烈的生存與發展競爭中的命運與走向
特色立校、特色強校、特色興校,已成為中國高等院校的普遍共識。對高師院校而言,如何通過以教師教育為核心的特色建設,保證“創新型——實踐型”的復合型教師人才培養質量,是高師院校改革與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承載歷史文化積淀
凸顯高校競爭優勢
2002年中外大學校長論壇課題組調查報告提出,大學的辦學特色,是指一所大學在發展歷程中形成的比較持久穩定的發展方式和被社會公認的、獨特的、優良的辦學特征。由此可以看出,辦學特色的內涵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面:從學校之間的關系看,辦學特色是一個學校區別于其他學校的獨特之處,體現為“個性”;從形成的歷史角度看,具有“生成性”與“延續性”;從其品質看,具有“優異性”“先進性”“創新性”;從質的規定性看,辦學特色的深層結構為學校獨特的文化特征;從品質的可靠性看,具有“穩定性”與“持久性”;從價值角度看,是學校的生存方式與發展方式;從社會影響看,獨特的“個性”能夠被社會所公認。
高等師范院校的特色建設,即是構建并發展自身的獨特個性,完善并創新自身的文化結構,宣揚并傳承自身的教師教育優勢,鞏固并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特色建設是一個長期、有序的動態發展過程。高師院校的特色建設,需要通過組合和調整教育內外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總結我國師范教育的歷史經驗以及其他學校的優秀經驗,借鑒世界教師教育改革的成功經驗,結合自身實際,促使整個體系向著良性或進步方向前進。特色建設要在前進過程中伴隨創新和變革,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優勢和特點,做到校有特點、生有所長。不同的學校,需要結合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地域特征確定建設的突破口與關鍵點,做到“準”“實”“新”“穩”?!皽省?,即抓準特色建設的關節點,切中肯綮,集中精力,全力突破;“實”,即建設的內容能夠落到實處,具有可操作性,通過建設能夠產生實際的效果,形成一定的社會影響;“新”,要有創新性,在繼承歷史的基礎上,引進先進的理念與成功的經驗,為我所用,大膽創新;“穩”,科學規劃,扎實推進,長期建設。
特色建設:
高等師范教育變革動力
高師院校進行特色建設,既是社會、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內在變革的需要。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走內涵發展的特色建設之路,是高師院校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奮斗目標。要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就必須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加快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的步伐。在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的征途中,建設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高等院校,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高等師范教育正處在一個深刻轉型期。這既為高師院校的發展帶來機遇,同時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教師教育培養體系已經向綜合性大學開放,高等師范院校失去了曾經獨有的在教師教育領域優先發展的政策優勢,面臨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壓力;高師院校與基礎教育聯系相對脫節,實踐環節薄弱,與實踐聯系不密切,賴以立身的教師教育學科體系陳舊,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教師培養的要求。從辦學角度看,造成高等師范院校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高等師范院校沒有辦出自身的特色,至少特色不鮮明。這樣,就直接造成高師畢業生在從事教師職業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的潛力并不明顯。